最早读白鹿原时,同学们最有兴趣的是书中某些与性有关的描写,嘉轩娶了七房媳妇,田小娥与不同的男人,白孝文的第一次等等,所这本书传阅的很广,这些描写不是很直白,有非常充分的想象空间,具有一定的性教育和性启蒙的作用。但如果把这些当做了看这本书的重点,那就多少有些浅薄了。每个人读书得到的也不同,之所以喜欢白鹿原,是因为我看到了半个世纪世事变化的历史画卷,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传统中国和中国人。
起初大家还都留着辫子,生活很简单,种地、生活、交皇粮,后来反正了,县令变成了县长,剪了辫子,国民政府来,军阀来,军阀走,农民交税越来越多,共产党来领导土地运动,共产党又走,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国民政府走,共产党来......,半个世纪的变幻,那是中国几千的历史中离我们最近的最剧烈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传统的变革,文化的变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这些变革还是如潮水一样的袭来,不可抵挡。
中国有着无数象白鹿原这样的村子,在清朝,政府都不设立行政机构,县令大人就是这里土皇帝,所以县令大人给题个字也是村上的重大事件,既然县长不直接管理这里,那这个村子是如何维系的呢?宗族,白家和鹿家和其它族里的董事来维护这个村子的秩序和正常的运行,可以说这个村子基本上是在自治,他们需要做的是承认在清政府的领导之下,主权归清政府所有,按时纳皇粮,还有高呼清朝的皇帝万岁。村里的人可以走出去,村外的人当然也可以进来,当然都要服从族里的领导。族长的责任和权力不少,两口子打架了族长要管,来了白狼了族长也要管,有人赌博要管,有人吸大烟也要管,族长立了乡约,族里的人就要遵守,不遵守的就会得到惩罚,这个乡约也就是族里的法律,是在大清律框架之下细化的地方法律,族长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者,除了和外界必要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请戏班子)外,白鹿村基本上是自已自足的。
祠堂是什么呢?祠堂是村政府和村博物馆的合体。族长和族里的董事们在这里议事,向族里人宣布重大的决定,处罚犯了错误的族人,这些都是村里的公共事物,所以我说祠堂就是村政府和法院的角色。在另一个角度来说,祠堂里还供奉着列祖列宗,具有着相当严肃的氛围和意义,这些供奉也代表着这个村子和这个族的历史,她就象一个博物馆一样,昭示着过去。族里行政机构的费用来自于族里人的捐献,富人捐得多一些,穷人捐的少一些,这些捐助不但能支持这政府(祠堂)的运行,还能适当的救济那些生活非常困难的族人,可以说她很好的体现了管理与服务这两个最重要的政府职能。
这些约定俗成的传统并不需要官方政府的介入,更不需要官方派驻政府工作人员。试想如果官方派驻工作人员,那这些人都就需要开资,这些开销最终都会转嫁到农民的身上,也就意味着农民要交更多的税,同时新增的行政级别也增加了贪污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后来增设的乡约和总乡约的身上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说这种传统的自治是最为经济,最低运行成本的一种方式。
当然,按照现代法制观念来说,祠堂在某些惩罚手段上过于野蛮和缺少人性化。例如在惩罚吸毒和赌博人员的方式上是不那么恰当的,尽管这种手段起了效果。
后来,在各种运动中这种宗族体系被完全的打破了,地主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与此同时人们之间那种无形但却有效的纽带也被剪断了,人们不在害怕曾经悬在头上三尺的神明,也不再担心无颜再见地下的列祖列宗,人们的思想似乎得到空前的解放,可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没有了这些我们是一个什么样儿的中国人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