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是白鹿原上的一只白鹿,我想这是作者的一个隐喻,特别是当白灵离开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个晚上,她给父亲、朱先生和其它家人托了梦,她化做一只白鹿走了。
电视剧中的白灵和我想象中的白灵有些许的不同,说不清楚是哪里,但就是有些不一样,不象嘉轩、子霖这些人与我的想象很接近。白灵出生时仙草听到了百灵鸟的叫声,百灵的谐音就是白灵,因此而得名,而不是电视剧中被白狼给叨走了,还让黑娃给救了,被白狼叨走多少有匪夷所思,不仅没被狼吃掉,还毫发无伤,我多少有些理解不了编剧为什么增加了这样的情节,想表达什么。
白灵是书中唯一走出原上的女人,接受了新教育,接受了新思想,这也符合白灵的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主见。白灵是幸运的因为家境不错,有能力支持白灵出外读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白灵在出外读书上的坚持,不惜以死相逼倔强的父亲,对白灵百般疼爱的父亲亦无奈。书中其它的女性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小娥没有这样的机会,冷秋月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她们也有这样的机会,她们会比白灵差吗?
电视剧中白灵演员也是幸运的,她很好的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美。白灵的服装应该是精心设计过的,样式精美,用料讲究,保养良好,不象其它陪衬演员的服装,第一眼看还不错,再看就能看到褶儿了。白灵演员并不是一个丰满型的女性,但民国的服装依然很好的衬托了她的身材,体现了民国时期女性清纯、亮丽的一面。
白灵得到父亲的疼爱比其它的兄弟要多,主要是因为白灵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也是最小的一个,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小的那个总是得到父母最多的疼爱,父亲宠着她,让她去学堂,去念新学,允许她留在城里,不管有多少无奈,父亲依然最疼爱白灵。剧中有一段是我很喜欢的,白灵起早离开原上,父亲孤单的身影站在坡上目送白灵的离开,这里寄托了多少父亲对女儿的爱啊,也许嘉轩知道永远不能再见了吧。白灵参加了革命,她给家里带来了什么呢,除了惊吓似乎没有别的了。当白灵用砖头砸破了教育部长的头之后,随之带来的是军统对白家夜晚的突袭,一家人受了极大的惊吓,此前二姑夫也早已受了百般折磨,此时怀有身孕的白灵已经被转移了,父亲和一家人受了惊吓之后还在担心白灵的安危,在这个世界是父母就是这样,永远是那个最惦念你的人,无论你做了什么,是对是错。
还有个人深深的爱着白灵,那是鹿兆海,这种被称之为得不到的爱很深刻,特别是对于付出的那个人。白灵和兆海之间的分歧来自于国共两党理念的分歧,两个涉世未深的年青人怀揣着满腹的理想,一心为救国而努力,无论是国是共时都打着救国救亡的口号,两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理念,在短暂时间进行了证明之后,兆海加入了国军,白灵成为了地下党员,两人争执的一个点是国民党在清党时的残酷手段,直接把抓到的共产党人填了井,未经过审判,当然也就没有了辩护。西安城处于一片恐怖之中,共产党员都转入了地下,也担心不知何时就被填了井。但兆海还是具有很基本的判断力,他身为军人,不做特务做的事儿,但这并没能缓解兆海与白灵的分歧,所以两人最后还是分手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白灵到了三十六军 ,在肃反运动中死于活埋,这跟填井有异曲同工,因为他们舍不得一颗子弹,活埋是最经济的执行方案,但被执行者却有一个漫长的死亡过程,想想地震中被中被埋于地下的人就知道那是何种痛苦了,在今天看来,活埋和填井是一样的,没有哪一种显得更高尚。
白灵短暂的生命经历了很多,但我总觉得如果白灵能活得更久的话,她也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