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美国的大与小 - 在美国

  不知不觉在美国生活已经有两年多了,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种差异与转变是巨大的,其实倒不是美国太特殊,而是中国太特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球体上,说英语的国家很多,这些国家相似的地方也更多一些,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这种明显的差异更多是历史原因,中国的帝制历史很长,很多传统是为皇上服务,也就慢慢的延续到了今天。这里简单对比一下我观察到的大与小。

人高马大

  平均来说,欧美人的身高要比亚洲人高,中国人常说人家是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不知道是不是与这个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这些的平均身高也在增长,这与这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但相对来说与美国人还是有些差距的。特别是女性,这里有好多女性在一米七以上。

  

房子大

  美国的房子都挺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墅,美国自己说是house。前些天刚看了一个新闻说美国的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77平米,中国人均30平米左右。我不太清楚中国是怎么计算的,但我在国内是低于平均水平之下了。

  美国主要有三种类型的住房,一是公寓,基本上住在楼里的都公寓,二是House,独立的房子,有自己的院子,三是town house,几个家庭连在一起的。 我们住过公寓,两个卧室的,面积不小,接近100平米,一家三口还是挺宽松的,当然还有一个卧室的,要小一些,还有三个卧室或者更多的。 House大都是有地下室的,装饰过的地下室通常也会有卧室,住房面积又大一些。这些都是普通的住宅,那些豪宅就更大了,同事里好多人都有自己的农场,房子当然也就很大了。多年前一个美籍台湾同事讲过他自己的故事,他小时生活比较艰难,和父亲住在一起,没有自己的卧室,一次去同学家里玩,这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是平均水平,同学的卧室比他和父亲的房子还大,第一次看这么大的房子,惊讶的张大了嘴合不拢。后来又和这个同学去一个家庭条件非常好的的同学家里,人家有一个庄园,卧室大的惊人,这回轮到那个同学惊讶得嘴合不拢。 

  

车大

  车大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车的体积大,另一方面是车的排气量大。我生活在山区,所以这里四驱SUV和卡车很受欢迎,自然也就很多了,对于SUV和卡车很少见到2.x排量的,很多都是3.5或者3.6升的排量,V6和V8的发动机也很多,更夸张的是那些大型的卡车,5.6甚至6.0的排量。看着就吓人,刚开始就想这得多费油啊。美国这两的油价相对比较稳定,91号油在2.7美元左右,换算一下比国内还便宜,而这个价格相对于美国的收入来说应该不算高,所以大排量车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美国没有计划生育,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家庭很多,一个同事家有六七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就自然需要一辆大车能容下这么多孩子。 看他们这种生法,很象爷爷奶奶那一辈,好多家庭都四五个孩子。

  

餐桌小

  美国人的餐桌小,基本可以说是很小,跟国内路边的成都小吃内的桌椅大小有一拼。去过普通的店,也去过一些相对高档的店,但从来没见过国内那种大餐桌,说话要喊的那种。小餐桌和美国人的大身材形成了一种对比,身材高大的人坐在那里感觉他可以把餐桌都吃了。 

  餐桌小与美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美国人不讲排场,他们更加注重餐饮的环境,比如光线、音乐、装饰等,也不在吃的上面铺张浪费,我见过多美国人吃完后的盘子干干净净的,是用面包擦的,这一点还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2017年8月1日星期二

离开微信不容易

  首先,不得不承认微信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应用,在聊天上不但支持文字还支持60秒语音,在今天看来这已经是所有即时通信工具的标配,但在智能手机刚开始普级时,这个功能还是很吸引人的。朋友圈也很有特色,熟悉的朋友可以分享照片,各种信息,转发各种有意思的新闻、视频等,这其实把facebook的一部分功能包含进来了。红包是一个创新的功能,特别是抢红包,在一个朋友或者同学群里只有抢才有意思,抢到一分钱的都高兴,这也让很多人对钱在数字上的量级发生了转变,超过一元的都是大包。再有就是公众号了,类似一个个人定制的频道,有购物、有新闻、有娱乐、有学习,还可以打赏作者。

  可以说微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最明显的一点是有了微信之后大多数人都不再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发送短信了,因为每条短信一毛钱,微信不但免费还可以发送语音,这样倒逼着运营商将短信免费了,还有漫游费、长途费一类的。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微信的出现推动了市场的变化与进步,那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制定都会慢慢消失。还记得若干年前有关于取消漫游费以及长途费的争论,民众支持降低费用,运营商当然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大蛋糕,举出各中理由告诉民众免费不如收费,逻辑之奇特前所未有。这种冲击与改变还在继续,很多人都使用微信的语音和视频功能,所以我相信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微信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先说好的一面,这就是人们沟通越来截止便利了,连上了年纪的人也要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发语音、发表情,这样才能和远在外面的子女沟通,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中国微信促进了智能手机的普级。红包这个传统的东西搬到微信后出现了新的生命力,它让庆祝生日、节日多了一种方式,再就是微信支付,线上线下都可以使用,不带钱包也不是大问题了。可以毫不掩饰的说微信在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市场运作等各种方面都是成功的,相当成功。

  微信成功了,但微信是完美的或者接近完美的吗?显然不是,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

  微信打造的是一封闭的圈子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精神就是资源共享,资源包括很多,新闻、资讯、教程、软件源代码等,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并感觉到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对人类社会的改变,这种改变就离不开资源的共享,这里的共享并不是指免费,而更多的是指更容易的获取到信息。Google的成功也主要是因为了Google加速了资源和信息的流动,帮助你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的找到对你有用的信息。而微信在某些方面正好相反,如果说朋友圈中的信息是相对有范围的话,那么公众号无疑是让更多的人得到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效范围只在微信的生态圈儿中,出了这个圈儿就无法看到了,这也就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与流动。

  微信的通信是不安全的

  很多人会说哪有绝对安全的软件,没错,安全是相对的,这里指的不安全是指微信的通信是不加密的,技术层面上来讲别人是可以看到你的通话内容的,另一方面就是微信的后台对某些部门是公开的,所以任何人的通话记录都可以被查看。这就好象两个在一个房间里说话,但内容被别人听走了,有些话总是不方便对外人讲的,这一点每个行业都有其需要保密的内容。

  微信的粘性

  社交软件都有粘性,这种粘性是软件所必须的,否则你的软件就没人用了。在国外最有粘性的可能就是Facebook和twitter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微信了。什么是粘性呢?每天早上你起来总要先看一眼微信,看什么有什么东西可看,群里有没有新内容。出门若是没带手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没有留言;朋友和家人人聚餐的时候不是和面对面的人说话,而是和手机里的人说话,这些都是粘性的体现。它是微信的问题吗?不完全是,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试想一个场景,假如你每半年回家看一次父母,到了家的时间不是跟父母聊天,而是捧着手机,聊着微信,父母的感觉会怎样?同时这也引发一个带有哲学性质问题的讨论,是你支配手机,还是手机支配你?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很享受微信带来的便利,也有人象我一样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比如有人建议微信可以设定关闭语音的功能,因为工作时或者很多情况不能听语音。我尝试着离开朋友圈快有半年多了,不再发任何东西了,刚开始挺难,象少了什么一样。但是当我重新回到博客的世界后我发现好了很多,因为写一篇长一点的博客并不是很费时间,而且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说清楚,即使是说旅游也能很好的描述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几十个字的朋友圈就很难做到了。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写博客来记录一下生活,他们需要的正是象朋友圈这样的快餐。

  

  所以我说,离开微信不容易。

  

  

又是一年八一

  其实八一这个节日已经渐渐离我远去了,毕竟已经脱了军装十几年了,要不是以前的战友在微信的群里和朋友圈里祝节日快乐,已经快想不起来八一是个节日了,在那些热热闹闹的祝贺中还是会沟起一些回忆的。

  只在部队过了一次八一节,对于一个近十年的军旅生涯的人来说,也挺难得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院校的原故,八一也正是院校放假的时间,也就没人考虑到我们这些学员和教员了,教员的时候还有两百元的过节费,学员的时候可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一年因为了留下来培训,所以赶上了八一,当地也有劳军,当时叫慰问,不记得是地方上哪个单位了,给我们队送的电视、音响,当时的还感觉还是不错的。在部队唯一特别的就是会餐,加了几个菜,还有啤酒,越是在这种喧嚣的时候,我越会感到孤单,会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又不想,当然也不能表现出来,有点象社交恐惧症,感觉还不如平时正常的时候好。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是不喜欢过节,越大的节日越不喜欢,因为过节时要战备,战备也分几级,我们经常是打好背包待命,去卫生间都需要报告的,刚开始总感觉有自己吓唬自己的感觉,可这也是部队的特性决定的,不能说是错误的。

  前两天看了个手机拍摄的视频,某地八一的慰问演出里出现了钢管舞,表演者穿的不算多。这挺让我惊讶的,社会的进步太快,让我都有些跟不上了。如果单纯从舞蹈的角度来说,钢管舞是一种不错的舞蹈,难度挺大的,将舞蹈和体操,甚至是杂技结合到了一起,对表演者是个挑战,所以是一种不错的锻炼身体的舞蹈。但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讲,钢管舞通常与色情联系到一起,在电影里也是在夜店,酒吧和一些特种行业的场所才能看到,表演者也都穿着很性感。虽然不可否认社会进步了,但其背景多数人都是知道的,是否有色情的元素在也主要看表演者穿的多少,如果表演者身着棉袄, 棉裤,我倒是看不出来色情的节奏,这也确实是硬功夫的表演。但是如果表演者穿的很少,比基尼,三点式,外带半透明或明的衣服,那就另当别论了。 

  离开部队的时间越久,对有些事情就越来越远,看法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毕竟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比如以前参加演习的时候,部队搞了很多活动,写决心书啊,到处贴标语啊,还有突击队什么的。我对演习场里到处的红旗以及参演人员带红袖标很不理解,在我理解演习就是用来检验部队战斗力的,参演人员应当以面对实战的精神和心理来参加演习,显然实战的战场上是不会让你到处插红旗的,醒目的红袖标也只会帮助你成为敌人首选的靶子,这都不符合实战的要求。还有那决心书、标语其实很浪费时间的,可是政工干部就这样要求,不然如何体现政工干部的作用呢。还记得有个随演的军务参谋说,演习就是给领导看的,要好看,好看就成功一大半了。想想也不无道理。

  九十周年了,这支部队的历史值得好好学习研究。

  

  

人生没有undo - 2018意外记

   不幸的一天    2018年1月13日是个星期六,天气不错,我们决定去滑雪,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又来到了Eldora,一个我们经常来的,离家比较近的滑雪场。还没进入滑雪场就看到工作人员开始分流了,因为滑雪的人太多了,我们就被劝了回去,但掉头后开了一个路口又感觉不甘心,...